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

關於「我,作詞家」這本書


看到一半時,那些記憶中的歌詞段落,讓我忍不住打開youtube聽著書上寫到的歌;看到廖瑩如那篇的訪談,眼淚就已盈眶滑落。

雖然是下午才拿到書,半夜12點才開始翻閱,不到兩個小時已經看完這本寫盡暢銷歌曲背後的作詞人故事。阿信的序寫的很好,你會記得那年苦讀狂背的考試內容嗎?但是有多少的歌,只要旋律揚起,似乎成了反射動作,不需要經過思考,便自動唱出這些扣人心弦的歌詞。

或許作詞人的工作型態跟設計者有異曲同工之妙,看著這本書,寫出作詞人創作背後的意氣風發及心酸,市場的繁盛到一落千帳,我想這是所有創意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,也格外讓我感同身受。

早年歌曲的詞作的意境及寫功,都是現代歌曲所不及的,或許因為從小習慣閱讀,我對文字感情很深,雖然很多人以為學設計應該就以圖像思考為主,但是文字對於個人想像、畫面甚至創意上的能力,實在太重要了。一個好的畫面要如何搭配好的標題,如同曲名如何讓人記憶深刻;一個對的企畫更要加上對的文案,就像歌詞與音樂如何搭配的讓人朗朗上口。

許多作詞人,身兼數職,甚至也是廣告或創意人,我想這些工作真的都是有共通點,更應該說,只要融會貫通,其實原則有了,跨數行都不成問題。


先寫到這裡,雖然我看書很快,但是我喜歡一看再看,不同的時間、不同的心情去看同本書,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,有時一些細膩的想法會出現,只要是好的書,看個十次八次都還是會有很多感覺。

或許下次再翻閱時,能夠有更多不同感受。


P.S. 封面有局部亮P(簡單而言就是你看上面封面圖片,黑色的部份是亮P),雖然我個人喜歡霧面,但是亮P可以做的效果當然也很好,不過人像照片那的大面積亮P反而讓看完後,手紋和油脂在上面的膩感,使得封面變的讓人很不舒服,我想這就是我的職業病吧!我看到手摸過封面後留下痕跡,真的會不高興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